看见上面这个标题,你一定会觉得奇怪吧。虽然我写东西一直使喜欢罗列条目,开中药铺子,但是以前都是把数字放在前面,然后加上顿号和标题。这次也是在《世说新语》上看见这样的目录,觉得挺好玩的,就索性拿来效颦当时个乐呵吧。
开篇说点闲话吧,山灵M5是最近这几天圈子里的最热门的话题之一了,我有幸听到了这台刚刚上市的机器,更有幸被吧友轰炸式提问,所以就在这个大家都比较关心的帖子里,我开篇的时候夹带一点私货,说几句我所想说的话。
‘玩器材几年了,几乎每隔几天就要争论一回“素质和听感哪个更重要”的问题,其实这显然是个没有答案的问题,就像“爱情到底是什么”、“汪峰到底算不算摇滚”一样,其实真的讨论不出什么结论和意义,对于我来讲,我也没有答案,但我也有自己的真实的看法,就是音乐最重要。
当然我并不是说,用某某低劣的器材才能享受到真正的音乐,你们这帮烧器材的都有病。我的看法就是器材就是为音乐的内容和情绪而服务。我们对器材的追求,其实原本就是为了更好的理解、感知音乐所给我们的沟通和教化,领会到更多、更深远的音乐内容。
于是,问题来了,音乐是什么?其实我也不知道,至少我还无法形而上地对音乐进行一个准确地概述,只能说,我觉得音乐是老师。
年轻时候,听说小泽征尔听到《二泉映月》时候说“这乐曲应该跪着听”,我其实是不理解的,腹诽曰“您这跪着是给谁看?站着坐着不都是一样吗?难道坐着就不能感动?”,这几年听的音乐多了,也加之年岁越大了,逐渐有些理解这句话了,小泽大师的“跪着”实际上是一种反馈,是他对音乐本身的一种仪式上的互动。我觉得小泽大师在这个时候,或许也把音乐当作老师了吧。
也是年少的时候,听苏文茂先生说的相声《弹琴》,里面说,古人弹琴之前是要焚香沐浴的,少时不解,觉得可笑。现时也明白,这种仪式化的尊重,是人与音乐之间的交流,是人追求音乐精神的一种自我修养的方式。
朋友们啊,音乐不是你无聊时候给你解闷的玩具,也不是让你肆意发泄感官的摇头丸,更不是你写作业办公时候耳机里的可有可无的背景音。他是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是诤言无讳的历史,是镜子里的另一个自己。
关于对音乐概念的理解,以后我们还有机会讨论。再说下去,恐怕这篇枪文就要变味了。
【答问第五】
前面已经把声音的特点描述的差不多了,至于所谓的结论,我们还是暂且按下,这里我们先把前面我自己提出的问题来聊聊,说说我自己的想法。
第一个问题是价格,对于山灵这样的一个品牌来讲,蓄谋已久的旗舰产品,最终发布价格却是让人瞠目结舌的2480,这个价格在目前的国砖市场上往往就是个中端产品的价格,甚至是一些品牌最低端产品的价位,就山灵而言,M2刚刚取得了如此的成绩,正是意气正盛的时候,在这个时候选择了如此的市场战略,确实是让人不解。
于是各种猜测也纷至沓来,最广泛的一个猜测是,“是不是山灵还有进一步的市场计划,M5只是个过渡产品,而很快就会有真正的、定价更高的旗舰面世?”对此,山灵方面给予了坚决的否定,山灵M5就是山灵DAP产品的旗舰型号,短期内不会发布更高端的产品,目前也没有更高端产品的研发计划。
话说到这儿了,大家虽然将信将疑,但本着山灵方面一向良好的信誉,也没有人太多的质疑,也就没人再提这个事儿了。在这里我来试试猜测一下个中原委吧。
山灵为什么降旗舰产品作出了一个“中端定价”?我倒觉得,这恰恰可以印证,M5就是未来一段时间内山灵计划中的旗舰产品。
首先,我们得知道什么是旗舰产品,对于这个行业而言,旗舰产品以为这个产品是该品牌产业链上最高端、最能体现品牌的能力,最有说服力和代表性的产品。这里面很重要的一个事情就是代表性,一个产品的产业寿命是其代表性和影响力的最重要的指标之一,试想一下,一个买了三个月就再也卖不出去的产品,无论其多贵、多有技术水平,我们都很难说它胜任“旗舰”这个称呼,只有经得起市场和时间考验的,能留得住,能成为行业标识的产品才更有期间的意义。
然而对于电子音响行业而言,最大的敌人就是时间,每个产品都会因时间的推移,在技术创新性、顾客新鲜感、周边适应性上有所后退,因而导致市场竞争力的下降,为了弥补这个,如果你是老板你会采用什么措施?很简单——降价。
然而,降价却是一把双刃剑,虽然补偿了产品的竞争力的缺失,但是却严重损害了品牌的信誉度,你让消费者对你的新产品心存芥蒂,都会担心今天买了明天降价这种情况。为了弥补这种情况,厂家的办法就是换购。然而换购也有问题,就是一方面消费者并不觉得真正的实惠,另一方面就是他们会担心换购的产品翻新后回归市场。总之吧,降价带来的连锁反应是我们和商家都无法预测的,也都是困扰商家的老大难问题。
山灵当然也面对这个问题啊,以前在发布M3和M2的时候,因为进入随身市场时间还短,还没有进入循环周期,等发布M5的时候,这个问题就已经摆在眼前了。
怎么办?面对市场的持续性,采取什么措施才能让商品的价格“软着陆”?山灵给了我们一个非常奇怪而且震惊的回答方式,那就是——根本不下水。
直接把产品的上市价格压下来,按照产品运营中期甚至后期的价格进行定价,这样就完全避免了后期的各种问题,即便是若干年后,M5的市场竞争力较现在下降,2480仍然会是一个没有问题的价格,也无需通过调整价格来补偿市场竞争力。避免消费者的利益和厂商的品牌信誉受到伤害。
这个问题看起来,就有一个比较合理的推论了。但是,这里面还有个问题,就是前期价格偏低会导致山灵的利润下降,这才是问题的死结啊。山灵肯定不失公益组织,不是大自然的搬运工,他自然不会放过每一点收益的。
但是中国教育出版社《小学数学》第五册告诉我们,金额=单价×数量,想拥有更多的收益,很大程度上要来源于销售数量。我觉得山灵对M5的销售份额的心理预期是比较高的,所以他们是很自信地压低价格,在获取同等利润的情况下,维持后续市场稳定性。
应该说,山灵的定价方式是具有深度的前瞻性的,是对市场进行动态化的考量后得出的结果。
这是我对M5定价低于原有预期的一点猜测,并未在山灵方面得到印证。不过好在这就是几句闲话,无论对错,不影响M5自身的品质和价格。无论我怎么猜怎么想,山灵M5就是我们有目共睹的这样的水准,这样的2480的价格。
第二点,为什么山灵不把M5 的体积做得更大而获得更好的声音
体积和音质成正比,这个事儿基本上算是广泛承认了。但这个也仅仅就是在广泛意义上,就答题情况而言的。M2和M5其实本是就已经告诉我们,我们可以在较小的体积里,获取相对更好的音质。
就M5而言,其声音素质水准可能真的要比很多比它大一些的机器要好,无论是素质还是调音。
什么?你让我举例?你太坏了,,至少,M5要比体积比它大的M3音质要好。
>
那么,真正的命题来了,为什么M5不把体积做的再大,而获得相比于自身更好的音质呢?
我觉得这里面有两个主要原因
1、山灵的出身。
山灵是中国最资深、最牛B的音响品牌之一。本来搞得是更高大上的音响,对于随身听的看法,比我们更加认为那是个“随身听”。
他们对音乐器材的整体认知是比我们全面的,也就是说,他们觉得随身听素质的那点差别没那么重要。他们也不想用那一点点素质的提升来破坏随身听的便携性和调音的完成度。既然已经有了满意的声音,又何必为了追求那一点点素质毁掉一切呢?
2、山灵的心态
其实每个厂商都有一个“性格”,激烈者如头领、傲娇者如猥琐,都各不相同。而山灵的性格就是端正稳重。
当山灵做出来一个完整的产品方案以后,是不会拼了命地把自己所有的想法、技术都押在上面的。众所周知,播放器的电路是非常复杂的,如果要做的更大,就必然面临更多的问题,其实我们在市场上也看见了很多的产品都是某一方面的水平很突出,但其他方面就显得不足;或者是很多产品具备了很高的素质,但是相应的设计做的不够而导致实际听感并不好。而山灵这种稳重的性格,使他不会做轻易的冒险,而会更多的把握住手里已经成型的东西,确保每个产品都是万无一失的。
我觉得山灵做事情,不会轻易挑战自己的极限,而会在每次发力的时候,留下一两分的余量。按照古人的话讲,这叫做“不为己甚”吧。
按照上述的两点猜测,我觉得山灵肯定是有能力投入更多的技术和软硬件的,但是他们的视角和性格致使山灵M5选择了更科学也更稳妥的方案。
毕竟,M5已经非常优秀了,再大一些,声音也难说有很大提升,却可能带来更大的风险。懂得把握尺度的,才是睿智的人。
第三个问题就比较可怕了
两款同价位的国砖几乎同时发布,是约的节奏吗?
这个问题这几天在各个平台上,特别是隔了一趟街的隔壁吧,吵得昏天黑地,各色人等粉墨登场。我看也没吵出个所以然来,所以,我觉得我在这篇枪文里,其实也很难给什么结论。
毕竟我还没听过L3.
这两家是不是约呢?我觉得不是。我对这两家的印象都非常好,山灵是个稳重的厂家,且随身听并不是他们的传统产业,所以一直在圈子里都是谨慎谦和的,对友商一直也都是很尊重。而老万这个人,比较直,在圈子里这么多年一直注重自己的产品,在营销方面也是以产品水平为中心,且,我跟万总有过一次不期而遇,他给我的印象就是务实的,内心是有些骄傲的,我这个骄傲的意思是,强烈的自尊心和道德感。
这样的两个厂家,虽然规模不同,但都是业界比较口碑的,经过时间验证的成熟的厂家,我觉得他们都不会在产品以外的事情上做太多台面下面的工作的。
今天看羊驼君的帖子,也印证了这个看法。双方在展会上见面都是相逢一笑。
那么,这个事儿是从哪儿来的呢?其实我也不知道。
只能说,一些好事者的或无聊、或险恶、或无耻的心态在作怪。
丑恶的事情我们就不多说了,那么这次遭遇战的结果是什么呢?我的看法是——双赢!
没错,对于商家来讲,乐彼和山灵的双赢。通过这次事件,几乎给消费者这样的一种认识,L3和M5到底哪个更强一些,谁也不知道,但是在这个价位上都是好机器,都是对原有的2000-3000的播放器市场的一次冲击甚至洗涤。人们在选择的时候由原来的多选,变成了二选一,如果细算一下,这不是双赢是什么?
当然,对于其他厂家,这也不是坏事,这就督促着各个厂家都要重新调整产品战略,提高产品的竞争力,与这次比赛的两个选手竞争。对于整个国砖市场而言,提高了整体的竞争力,去与高端消费型播放器和洋砖进行竞争,与所谓的"HIFI手机"进行竞争。
如果我们都把着眼点放大,就会发现更加广阔的市场,这个更加广阔的市场还恰恰需要每个友商联手才能共同开发。
而对于消费者而言,,,这个水准的播放器都卖到2500了,还不是好事儿吗?
【切克闹第六】
先来解释一下这个标题,因为从第三章开始,标题的主题分别是“望”、“闻”、“问”,那么第六章,就应该说“切”了。我想了想,也不知道切什么好,如果说说切歌的问题,其实也没啥可说,且我是个不太喜欢频繁切歌的人;而如果说切题,这本就是一篇漫谈,又有何题可切呢?
想来想去就想到了这个不着边际的词,切克闹,这个词的意思是“check it now”,也就是核查一下,确定一下的意思。我觉得到了这里,我们也是时候对M5这个机器check一下了,或者是,是总结一下了吧。
6-1、声音素质
山灵M5这个机器的素质,我觉得相比QA360原版、七彩虹C4或者N6这样的传统意义的、得到广泛承认的优质大砖相比,总体来讲并不算逊色,但有些地方还是显得在一些细微的地方还略有不足。比如,M5在声音整体的解析、声场分离度、高低频的延伸能力等方面相比大砖并不逊色,但是在解像力何动态上还略有不足。还有就是M5的推力相比那几个大砖也有所不足。当然,无论从价格还是体积上来讲,M5能达到接近于这几款经典素质大砖,这本身就是胜利了。
而如果相比于传统意义上的2000元左右级别的“中砖”来讲,M5声音素质的优势又是非常明显的。2000左右级别的“中砖”,至少我是从没听过声场、分离、解析等方面可以与M5相比的。推力上也应该是没有比M5推力大的。
所以,按照我的看法,我觉得M5素质大致应该是比大砖略低一点,而明显高于中砖的。所以我这段时间说过很多次,M5可以认为与QA360、C4处在同一水平区域里,但比起那两个大砖,在一些地方还略有不及的这样一个状态。
6-2、调音
山灵的调音水平,我这里无庸赘述。M5延续了之前产品的宽松温润、而清晰有序的调音方式,但M5相对M2来讲声音更显清亮通透,甚至基本上我觉得已经不算是所谓的“暖声机”了。
M5的调音完成度很高,在这个调音思路里,基本上没有再调整修改的意义何必要的感觉。
而与前文中所列的C4、N6不同,M5的调音方向更为开放,基本上可以胜任除了比较极端的音乐方式的绝大多数音乐风格,而都非常优秀。
6-3、搭配
山灵M5我所试验的这些耳机里,相对搭配最好的是GR07,两个调音素质兼备的设备放在一起,听感异常优秀,同样是素质与乐感并具。整体声音柔和宽松、空间开阔,侵略性不强。请大家不要轻视了GR07这个599块钱的塞子,前几天有个业界前辈教导我“GR07这个塞子值3000块钱”,霎时间我觉得以前我自己吹嘘自己是“天字第一号GR07粉”实在是相差太远了……
另一个非常好的搭配是MOJITO,与MOJITO的搭配,你就可以知道M5的素质到底有多高了。不过抱歉,MOJITO这个塞子好像是已经卖完&绝版了。
我其他的塞子比如说绯、W4R、MX980、大白等这些塞子,搭配起来都各有味道,都有比较好的组合。而与达音科T5的搭配,其实也还好,但是不如其小弟与T5的搭配那样具有化学反应。
6-4、折腾
M5的LO质量不错,我试着捆了一下,比M2的LO质量好很多。如果有一个合适的耳放组合,搭配起来,意义还是挺大的。
M5数字输出,我没试不好说。
USB DAC,也没试过,按照一般情况来讲。MP3的这个功能不会比它自己播放更好,所以看官只要自己看功能的使用方式就好了。
6-5、用法
其实,按照我上次对M2的谈论,M5应该算是个“便携大砖”。也就是当作随身听使用,可尴尬的是,如果你有了M5作为便携,书包里的大砖相对于M5的提升又不算大,所以……你有M5的话,可能就够了。
【选择第七】
今天看某SIR的微博很有意思,说这次山灵M5和乐彼L3的相继发布是一场遭遇战,双方采用了美国南北战争的方式,阵列枪战,换句话说,也就是排队枪毙。其实我原本是不太想谈这个话题的,毕竟我是没听见L3的,但想了想还是觉得说一说我的看法吧。
对于烧友而言,购买之前的试听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无论是实体店、同城聚会或者是巡回,都是比较难的,大多数情况下是要看网上的评论来决定购买方向的,或者更多的人选择作伸手党,直接问哪个更好,哪个最牛B,哪个能秒、虐、碾压哪个。
其实,这个事儿让我觉得很无语。这让人怎么回答?七彩虹C4能秒虐爆碾压HM603?我看也未必。每个产品的性能特点都是独一无二的,更有各自适合的角度和方向,我们每一篇听感、评测都已经把这个设备的特点说的清清楚楚的了,你看看就知道某个设备是否适合你,何谈什么秒暴虐碾压呢?或者说,又何谈什么哪个东西更好呢?
回到我们今天的主角山灵M5上,自上市起到现在已经有一个星期的时间了,这一个星期,很少有人关心M5适合什么音乐、声音大概是什么样的,很多人一上来直接来一句,跟L3比哪个强?对此,我只能理解为,一些学生党烧友,可能习惯了名次、分数的评价方式吧。
对于我来说,我需要一个东西,不是因为这个东西好,而是因为这个东西是我所缺少的,对我是有用处的。如果我要买一个播放器或者耳机,不是因为这个播放器或者耳机很好、很牛、能秒虐爆碾压别的产品,而是我喜欢这个声音。
就像今天我们说的M5,我在这里已经把他的声音说的清楚明白了,你是否需要或喜欢,还得靠你自己去衡量,如果确认你喜欢,就可以买;如果是不喜欢,就径直绕路即可。和别的产品有啥关系呢?
最后,我只能说,HIFI这个事你永远得不到最好,你只能是在你自己的理解范畴里得到适合你的东西。
【HIFI第八】
其实关于M5本身已经没啥可说的了,前面说的也差不多了,相信很多对M5感兴趣的人都已经听过或者是入手了,这里再谈M5就显得有点冗余了,而其实我手里的那个M5也早就拿出去巡回了。
本想草草收尾,却也觉得意犹未尽,所以今天放开来谈一谈这个比较脑洞的问题。
本文第一篇浅谈了几句音乐,和对音乐的态度,作为收尾,按说应该主题更大,要做到“大旨谈情”却又谈何容易,只能说就我个人的一点小小的鸡汤吧。
HIFI是什么?音乐是什么?听音乐为了什么?其实每个人的理解真的未必相同,我可不敢说谁是对的谁是错的,或者说这个是高尚的,那个是低俗的。但无论什么样的音乐,什么样的态度,首先你听音乐的的标准是自己觉得好听,音乐的内容能够与自己的心态契合,通过音调和节奏的传输方式,让自己和音乐内容进行一次精神上的交流,对吧?
这种交流和你日常生活中的交流其实是一样的:有的音乐是你的朋友,可以分享你的喜悦和失落;有的音乐是你的老师,潜移默化地把知识道理将给你;还有的音乐是榜样,树立一个自身的精神人格给你看。等等等等
我觉得林林总总吧,总不过是你在得到音乐内容后的一种自我思索后,对自我的一种调整。以逐步完善我们自己的精神世界。
所以,我觉得,我们如果把音乐当作一种简单的工具、或者仪式化的一种消费品应该说就是买椟还珠了,既然我们爱音乐、爱HIFI,那么我们绝不该在音乐内容上浅尝辄止,对音乐的认知更不该停留在“低音劲、中音甜”上,而应该做到音乐精神和HIFI玩法的契合上。
比如,我们听1812时追求的大声场大动态,实际上更应是想到俄法战争时候波澜壮阔的画面以及战斗民族的英雄情怀。反映到自己的内心中,更应该是对战争的英雄主义解读和在战争中体现的个人的家国情怀。
再比如,我最喜欢的窦唯的《东游记》,我一般确实用来测试高频,但实际上这个曲子反映了作者阅尽繁喧后遗世孤立的心态,作为听众,我觉得刻意让我懂得做人的为了理想的操守和面对变故后从容的心态。
所有优秀的音乐都有其精神内容所在,而我们如果仅仅关心其声场解析,是不是买椟还珠了呢?
好吧,我们再把目光回到M5身上,毕竟这是一篇枪文嘛。
M5就是这样的一个注重音乐内容表达的机器,M5的调音方式不追求机制的体验、更不追求感官的刺激,更多地是将音乐舒展开来呈现在你的面前,甚至尽量多第希望你忘记他的存在,而更多地感受音乐的内容。
按照传普遍的看法来讲,这样的特点,往往被人定义为“不HIFI”。
但我觉得,这恰恰是是让人的精神状态尽量少地在声音本身,而更多地投入到音乐内容的理解上,这当然得益于这个品牌对HIFI深厚的理解和底蕴。
我们也希望更多的看到HIFI与音乐内容的沟通,希望看到我们说到HIFI,并不被人看作是钻牛角尖的精神病,而是“对音乐有更多理解和追求的”。
当然,这并不容易,需要更多的制造者和使用者一起共同努力。
加油吧。